《编号17》影评
距离电影《寄生虫》在奥斯卡创下韩国电影历史纪录,已经有长长的六年,导演奉俊昊的下一部新作《编号17》,终于要跟全球观众见面。这部改编自黑色幽默科幻小说的电影,明显符合奉导演的调性。那么,这段经历疫情与罢工的六年等待,《编号17》到底值不值得观众等待?让我们来分析看看。因为躲避向残暴黑道老大欠下的债务,米奇(罗伯特帕丁森 饰)跳上星舰,签下合约,成为一位用完即丢的免洗“消耗工”。米奇负责执行最危险的工作,只要死了,科学家们就会复制一个新的米奇。率领星舰前往遥远冰冻星球的富豪马歇尔(马克鲁法洛 饰),压根不关心米奇的死活。已经是 17 号的米奇,今天又掉进了冰寒洞穴,眼见他就要被外星野兽吞噬……科学家们又复制了编号18,没想到,17号竟然没死!拼死拼活爬回基地的他,发现还有一个新的他,两个米奇要如何共存共荣?还是要分出你死我活?《编号17》这个计划在这六年来倍受注目,它绝对是好莱坞能见度最高的计划之一。首先,奉俊昊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原创剧本后,后续动向自然受人瞩目;布莱德彼特的制片公司 Plan B 也投资了本片;而且当红男艺人罗伯特帕丁森也担任男主角。不只如此,原著《米奇七号》是 2022 年评价最高的科幻小说之一。幕前幕后阵容如此强大,那么,《编号17》应该想当然耳……一定是部充满刺激与笑料的新科幻经典。事实却并非如此,《编号17》与《寄生虫》有点相似,都有着奉俊昊“独特”的幽默感。即便《编号17》的剧情大纲并不难懂,我们一定会看到米奇各式各样既残忍又幽默的死法。但是,在如此公式的黑色幽默框架下,在奉俊昊的独特幽默感之下,《编号17》与其说是刺激或好笑,不如说……有点怪。以17号取代7号的怪异选择,从小说《米奇七号》到电影《编号17》,你一定好奇,米奇怎么突然多了十号,而这当然一定是电影特别改编的部份。增加更多版本的米奇,是为了增加更多米奇的死法,让电影可以放进更多充满恶趣味的死亡创意,让《编号17》看起来像某种太空版的《绝命终结站》。这种做法似乎合情合理,但事实上,你在电影里看不到比小说多出了多少特殊死法,电影没有刻意交待17号之前的所有米奇,到底是如何往生的……那么,电影刻意把 7 号改成 17 号,是为了什么原因呢?假设你看过小说,那么在看完电影后,你应该也猜不出答案。这是《编号17》很怪的其中一个部份,这部电影与小说并不相同,通常来说,因为篇幅长度的限制,所以电影可能会简化小说的剧情;或是因为导演的偏好,所以电影可能会强化小说无法呈现的视觉奇观部份,也许会更残暴、也许会更壮阔浩大……这些都有可能。但是,你很难理解,为什么奉俊昊会把电影版本改成这个样子。《编号17》并未充分发挥恐怖元素,此话何解?举个例子,米奇做为外星探索先锋,他应该会被迫体验外星各式各样的神秘环境,然后在无防备状况下凄惨死去。如果是山姆雷米或是费德阿瓦雷兹这样以视觉风格为重的恐怖导演,应该会诚意满满地让米奇死得喷血三千升、外加尸块满天飞,但《编号17》并没有想像中恐怖。它没有分尸直播、没有七窍流血……电影里有这些桥段,但观众并不会看到血淋淋的残暴过程(都是以画外音处理)。奉俊昊似乎缩手了,在《杀人回忆》里那些毛骨悚然的施暴桥段,似乎不是这位《编号17》导演亲手执导的。《编号17》里一只外星野兽突然扑上人类脸部,你会期待《异形》这次能被好好致敬。但《编号17》没有这么做,这个画面就只有一秒钟而已;外星生物从石洞中窜出,你会期待某人的手指可能会被咬断,但《编号17》没有这么做。这部原著小说有许多幽默部份,是建立在外星球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奇想野蛮逻辑之上,但《编号17》却在这个电影版本可以大作文章的外星世界观元素上缩手了。没有关系,奉俊昊也许并不想真的把《编号17》拍成恐怖片。或者他本来可能想拍,但遭到最高领导否决(或删减)了,这才导致《编号17》变得有点半吊子。问题是,在其他部份,《编号17》也没有尽善尽美。不到位的政治讽刺,马克鲁法洛饰演的富翁马歇尔,很明显在《编号17》里做了很大改编。这个爱摆架子、爱喊口号、所知甚浅、蛮横无礼的高科技/政治/独裁人物,看起来就像是特朗普 + 马斯克的混合体。
《编号17》是很泛政治化的,当你看到忠诚的马歇尔信徒们,戴上全红的球帽,很难不连想到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的红帽;当你看到卢法洛讲话时夸张的嘴型(唇部特别夸张),很难不连想到当今美国总统发言的样子。所以这样说来,《编号17》是不是以科幻之名行抹黑特朗普之实?好像是,但又不算是。《编号17》没有透过这个刻意模仿特朗普的虚构角色,去剖析特朗普背后的本质。马歇尔这个角色是一个复合体,他像极了你看过所有科幻电影里的某两种反派——财大气粗趾高气昂的“董卓型”外星霸主,以及拥有超高科技实力的“怪博士”反派。马克鲁法洛努力的模仿,也只是模仿而已,你无法从《编号17》里得到真正讽刺现实的娱乐效果,只有一个深怕观众不知道他是特朗普的反派,在做每个科幻反派都会做的坏事与蠢事。采取面面俱到的中庸之道,却未有进一步的特别之处小说的结局也与电影完全不同,电影更简单直觉,除却了更多可能性。这种改编形式原本无可厚非,因为可以让导演少交待点剧情,多放点类型观众会喜爱的结局动作高潮戏,但《编号17》也没有增加太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作高潮。当然,奉俊昊并没有拍过太多动作类型电影,这可能非他擅长,但是,奉俊昊也没有提供其他类型的惊喜。这部电影似乎什么都有,但都适可而止;它似乎想讨好全方面的观众,却看不出在哪个面向全力以赴。别忘了,《编号17》长达 130 分钟左右,它本来应该可以决定自己在哪个面向要大作文章,可是,《编号17》保持中庸之道。甚至连米奇这个主角,也没有在结局做出惊人的转变。他是一个死了又死的衰鬼,而这个故事里几乎所有角色,都好奇“死是什么感觉”?而米奇死了又活,没死又遇见二重身,在这么奇诡的人生经历之下,他对人生、对死亡、应该会有很不一样的见解(小说有着墨这一点),但在电影里,开场的罗伯特帕丁森是憨人有憨福,而结尾时,派汀森依旧是傻傻惹人爱的模样。电影米奇与小说的性格差异,电影版本的米奇,似乎比起小说版本的米奇更加……低龄化一点。他忠于自己为奴的宿命,但这种甘愿似乎出于纯然的天真。在小说里,米奇的内心戏是很多的,他甘愿为奴,是出自对残酷大环境的一种厌世。所以小说版米奇会不断地碎碎念,抱怨自己不这么做,那又能怎么做呢?但在电影里不太一样,派汀森讲话语速迟缓,嗓音还有一种童稚味。他与电影里的女友相处,更像是母子相处,有明显的阶级差异……电影米奇始终是个过度听话的乖小孩,只到最后才敢有一点点反抗。虽有些许奉俊昊特色,但看不到深刻的突破也许没看过《米奇七号》小说的观众,会比较喜欢《编号17》。复制人消耗工的概念很有趣,但那是来自原著小说家爱德华艾许顿 (Edward Ashton) 的创意,不是奉俊昊的。独裁领袖玩弄民粹、科技大亨无视用户权益与隐私,然后让电影反派成为上述两种现实反派的综合体,这点子也很不错,但也就仅只如此,马克鲁法洛的角色,甚至没有比奉俊昊《末日列车》里蒂达史云顿的角色更突出,他只是在设定上多点对现实政治的联想罢了。简单说,《编号17》反而会让人想起奉俊昊过去的作品,例如《玉子》里身处肮脏成人环境里的纯真少女,与高智慧生物的交流——在《编号17》里有相似的版本。但是,《编号17》本身有比奉俊昊过去的作品更出色、更特别吗?似乎并没有。也许,奉俊昊需要回到他的家乡,如同他在《玉子》之后回到韩国拍出了《寄生虫》,奉俊昊的下一部韩国电影,也许会更值得期待。
本文链接:http:/www.21exec.com/app/33.html 由欧陆平台整理,转载需注明出处